中国发展软件的自主创新模式
“印度模式”是印度国情的产物
近年来,有人提倡软件发展的“印度模式”,他们认为印度是“软件大国”,中国应仿照印度,主攻外包,这种观点值得商榷。
2005年印度软件产业只占世界软件产业的3.6%(中国占5.9%),所以印度不是“软件大国”,真正的软件大国是美国,它占据了世界软件产业的39%。不过,印度可称为“软件和服务外包大国”。
软件和服务的外包在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低端。印度有约100万软件人员,2005年软件出口总额为234亿美元。与此相比,微软有6万员工,年销售额为 400多亿美元,几乎相当于二个印度;IBM软件部门有3万员工,年营收额是170亿美元,接近于一个印度。微软、IBM等美国公司的高效益,来自于它们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,尤其是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管理系统、中间件、Office等等平台性的基础软件,它们处于软件产业链的高端。
印度软件业只有外包一支独秀,不成体系,很少有自主版权的产品,根源在于印度缺乏国内市场。在国际软件市场已被外国公司控制的情况下,印度只能在外包领域,依靠其廉价的、训练有素的软件队伍嬴得这一低端市场,印度走外包道路是印度国情决定的。
“印度模式”不适合于中国
有人把各国发展软件的各种模式归结为:美国——“全面领先模式”;日、韩——“整机带动模式”;以色列——“产品主导模式”;爱尔兰——“软件集散模式”;印度——“外包服务模式”。可见,各国究竟采用何种模式应从自己国情出发。
这几年,中国许多地方学习印度是有成效的,突出的是北京、上海、大连等地的对日外包,但总体上,外包在中国软件产业中只占一小部分。2005年中国软件出口(其中还包括嵌入式软件和自主版权软件的出口)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7.6%,而且这一比重在逐年下降(2002年比重曾达11.3%),这是因为中国软件的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增长得更快。此外,目前中国从事外包的软件人员估计也只占总人员的10%左右。
虽然各地在外包方面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在其他软件方面的投入,但效果并不成比例,倒是投入很少的基础软件所取得的进展比外包要明显得多。经过这些年,企业对外包已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,例如用友、金蝶等知名企业都已将外包业务剥离出去,重新集中于它们的核心业务。
由此可见,外包是印度软件业的“九个指头”,但只是中国软件业的“一个指头”;外包是印度的优势领域,但不是中国的优势领域。中国外包做得好的企业,如东软、华信等等主要是对日(这里,中国企业有一定优势),可惜日本的外包业务只占全球外包业务的10%,在主要的、英语国家外包市场上印度有明显优势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,中国在外包方面赶不上印度,正像印度在制造业方面赶不上中国一样。而且,与软件业中的基础软件、应用软件、嵌入式软件、系统集成、国内软件服务等相比,外包只对GDP和就业有直接贡献,对于保障信息安全、提升制造业竞争力、促进软件正版化等都没有直接贡献。如中国照搬“印度模式”,将软件业主体引向外包,不仅是“以己之短,攻彼之长”,而且是将软件产业从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降格为普通产业。
中国发展软件的国情特点
既然中国不能仿照“印度模式”,发展软件的“中国模式”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,这主要是:
一、巨大的国内软件市场。
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,中国推行信息化和正版化产生了对软件的巨大需求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,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要求,以及《政府采购法》等等政策的实施,使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。各类国产软件,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在内,一开始不可能立即进入国际市场,但依托国内市场,可以发展、成熟起来,这恰恰是印度所不具备的条件。例如,方正排版软件正是依托国内市场使自己发展、成熟后,走向了国际市场。
二、巨大的ICT制造业。
今天中国的ICT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,但大多数企业是做简单的加工装配,工业附加值和利润率都很低。为了提高竞争力,优化产业结构,对于嵌入式软件有很大需求,并容易取得效益,华为、中兴等已有成功的先例。通过制造业的整机带动,可以有力地促进嵌入式软件的发展。
三、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的兴起。
当前,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,为中国软件业,尤其是基础软件的发展创造了机遇,使国产基础软件有可能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,从无到有发展起来。开源软件使中国软件可以在一个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创新,可以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”,使软件产业链各个环节迅速提升到国际水平。
发展软件的“中国模式”
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表明,发展软件的“中国模式”就是“自主创新模式”,即: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导下,依靠内需拉动和整机带动,建立自主、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,同时大力发展外包和自主版权软件出口,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软件强国。
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,它的要点是:
一、着重发展基础软件,积极推广使用Linux,在Linux平台上构建中国自主软件产业体系,确保中国的信息安全和软件产业的自主性,并支撑国产CPU的发展,因为国产CPU依靠Linux才能运行。
二、以信息化应用促进国产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集成应用,以价廉物美的国产软件和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和软件正版化;以强大的制造业带动嵌入式软件,以嵌入式软件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。
三、大力发展软件出口,既包括软件和服务的外包,也包括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出口。随着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上走向成熟,自主版权软件的出口贡献将逐渐增加。
中国发展软件的障碍
实现发展软件的“中国模式”的障碍主要不是来自物质方面,因为中国软件人员的工作条件已经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差别,中国软件的政策环境也已十分优惠,现在的障碍主要是来自精神方面。
一、缺乏民族自信心。
有人认为,软件产业链环节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,国际软件产业分工格局的现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难以改变,因此主张先引进跨国公司技术,然后再自主创新。这些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基础软件、大型软件,认为中国只能像印度那样为发达国家打工。
那么究竟中国人能不能做基础软件、大型软件呢?事实可以为证。
中国的应用软件(如财务软件、ERP和各种行业应用)以及系统集成,本来就有较好的基础,即使是原来薄弱的基础软件,这几年在国家支持下,国产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管理系统、中间件、安全软件和Office办公套件等等也都取得了群体突破。仅2004年政府正版软件采购一项,由于有国产软件的竞争,就为国家节省了8亿元,超过了十五期间软件专项的全部投入。以新发布的永中Office 2007版为例,它已具有微软Office中三大应用的九成以上功能,还有数据集成、应用集成、科教模块等创新功能,可以全面替代微软Office。众所周知,Office是微软公司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,属于重要的基础软件、大型软件。微软对Office的投入约百亿美元,有3000人开发,用了约20 年;而永中只投入了1亿人民币,300人开发,用了6年时间。事实证明,中国人不仅能做基础软件、大型软件,而且只需很小的投入,很短的时间。
现在看来,从零开始,开发一个源代码百万行量级的大型软件,中国人可以用5年左右做到实用水平。国产Office,普元的构件平台EOS,金蝶的 Apusic应用服务器……都是如此,如果是基于开源软件开发,如中国各家Linux操作系统,时间上还可能缩短。应当指出,中国人不仅在外包服务方面有 “比较优势”,在开发软件方面甚至有更大的“比较优势”;一般说来,印度工程师执行外包任务的表现优于中国工程师,而中国工程师开发自主版权产品的表现优于印度工程师。我们决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。
二、某些跨国公司的影响。
由于某些跨国公司在一些软件领域占据了优势、甚至是垄断地位,它们的软件“先入为主”,使国产软件很难进入市场。这时,政府理应通过政府采购、“首购”、“订购”等方式,率先使用国产软件。北京平谷区总结他们推广国产软件的经验时说得好:“软件是用出来的”!是否能提供市场支持是国产软件能否成功的关键,这比其他任何支持都重要,这正是各地政府应真正着力解决的问题。目前,虽然有《政府采购法》和支持自主创新的60条政策,但不易落实。例如2004年政府正版软件采购中,国产软件就只得到1/3的采购金额。
一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将外包作为主业是有理由的,但一些地方不问具体条件,将外包作为软件主攻目标,往往是受某些跨国公司的影响。早在2002年,微软支持麦肯锡写的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》就主张中国做外包,但不要做操作系统。这是可以理解的。它们宁愿中国与印度竞争,降低外包成本,而不希望中国在基础软件领域与它们竞争。为此,某些跨国公司给予外包订单和培训的支持,推动地方发展外包。当然,这可以成为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——跨国公司提供订单和培训,中国公司提供优质低廉的外包服务。但有些地方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作为回报,结果是,将宝贵的国内市场让给跨国公司,影响了软件产业整体的发展。
显然,我们不应按照某些跨国公司的意愿,将中国软件的主体转向外包,忽视甚至牺牲软件产业的整体,包括基础软件、应用软件、嵌入式软件、系统集成和国内软件服务等的发展。
当前,国际上软件技术的更新换代突出表现为开源软件和互联网的兴起。互联网是开源软件的生存环境,而开源软件是互联网的发展支撑。例如,世界最大的互联网企业Google的业务就建立在开源软件之上。今天,国际软件产业分工的旧格局已经打破,长期积累并非必要,软件领域的后发优势愈来愈明显,互联网企业(包括世界的和中国的)几乎都是新兴企业就是明证。中国软件业幸运地处在这个更新换代的时期,中国人又非常适合做软件,可以说,没有什么软件是中国人所不能做的,除非是我们自己不做。
总之,发展软件的“中国模式”就是“自主创新模式”。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,克服思想障碍,按照中国国情,创造“中国模式”,中国软件产业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,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就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。
欢迎转载,请注明出处:亲亲宝宝